1 22, 2025
閱讀時間: 6 分鐘
這次,犀牛盾攜手創新環保團體「RE-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」,共同發起全台首個手機殼回收與環保素養調查(調查期間:2024/3/7-29),並聯合回收大百科推廣回收知識。希望藉由RE-THINK長期推動環境議題、減廢教育與循環經濟的專業影響力,從自身產業出發,探索並實踐源頭減廢的生活方式,為環境永續貢獻更多可能性。
1 22, 2025
閱讀時間: 6 分鐘
買新手機時,多數人可能不忍心讓它赤裸裸面對各種意外,或因為喜歡多元外觀常換新殼。為了兼具保護與美觀要求,手機殼經常同時使用多種材質,如塑膠類(TPU、TPE、PC 等)、矽膠、金屬、皮革等材質,如果不再使用也難以回收,只能丟進一般垃圾,成為大量廢棄物來源。
● 分析手機殼特性,包括複雜材質組合和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影響
電子配件百百種,手機殼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項。台灣每年售出 600 萬*支手機,若以更換週期 3.5 年計算,一機搭配一殼,每年就會產生至少 150 萬組廢棄手機殼造成每年至少 150 萬組廢棄量。
雖然台灣手機回收率已逐年提升至 12%*,但手機殼因為材質複雜,相較手機回收後,各項零件仍可拆解成高回收價值的金屬,丟掉的手機殼,無法納入環境部循環回收體系,只能成為廢棄物,隨著焚燒或掩埋造成土壤污染與資源浪費。
*資料來源:1.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2.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2022 年公佈數據
● 透過這次的手機殼環保素養調查結果,分析台灣人的使用習慣
這次我們與 RE-THINK 一起發起環保素養大調查,蒐集 4,226 筆回覆,一窺台灣民眾的手機殼使用習慣。
資源回收在台灣推動逾 20 年,台灣寶特瓶回收率已高達 95%*。但同樣以塑膠為主要原料的手機殼卻乏人問津,有 74.8%* 民眾表示從來沒有回收過手機殼。
調查更發現,有 8 成民眾不清楚手機殼該如何回收,6 成則不清楚手機殼究竟由什麼材質組合而成。種種原因,皆造成手機殼廢棄後只能面臨被丟棄或閒置的命運。
*資料來源:1. 環境部 2. RE-THINK 重新思考於 2024/3/7-2024/3/29 發放之「2024 環保素養調查手機殼篇」問卷,蒐集有效樣本數共 4,226 份
● 強調單一材質的重要性,如何影響手機殼被回收的可能性
「回收價值」指的是回收物被回收後,能夠再利用的經濟可能性。背後考量的關鍵包括,廢棄數量、材質價格、收集和處理成本。像是寶特瓶因為材質單純,回收量大且能處理的回收廠多,回收價值就有機會提高。
但大多數手機殼為了滿足多樣需求,會使用 TPU 塑膠、矽膠、PC 塑膠等各種材料,外加其他複合材質。如果不再使用也無法回收,只能丟到一般垃圾處理。
如果要手機殼要能被回收再利用,除非改成單一材料製成,進入再生回收管道後,才有機會透過打碎製成再生原料,提高產品被使用的次數與壽命,促進循環利用。
● 提供民眾手機殼環保使用指南
其實,不僅是手機殼,任何物品只要選擇單一材質,都能更有效提升回收的可能性。
在選購手機殼前,了解其製造材質是關鍵所在。犀牛盾推出採用單一材料製造的手機殼,並建立循環履歷以供溯源追蹤,致力於降低資源浪費,打造手機殼的循環使用系統。
此外,我們制定了無塑化劑、無雙酚A且符合 FDA 食品級容器標準的生產規範,透過研發與製造實現品牌的永續使命,並推動產業邁向更具永續性的方向轉型。
從生產階段降低新材料使用、最大化再生材料運用,到使用階段延長產品壽命,以及廢棄後交付正確的回收管道,都需要生產者與消費者攜手合作,才能一步步邁向零廢棄的目標。
📲 這裡看手機殼怎麼回收 >> https://rethinktw.cc/GdIrS
本文內容授權自 RE-THINK 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/ The content is licensed from Taiwan RE-THINK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soci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