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膠管理

添加自然材料≠可以自然分解?

1 23, 2025

閱讀時間: 4 分鐘

添加自然材料≠可以自然分解?

我們愈來愈常看見,許多回收再造的產品標榜添加「自然材料」,像是玉米、甘蔗或農作廢棄物纖維等,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類產品一樣能夠「自然分解」,不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負擔;可是這裡卻潛藏著永續陷阱,可能會辜負你想要對自然友好的心意。

1440x810.001.jpeg

提供:山陽山陰、攝影:簡子鑫

添加自然材料≠能夠自然分解

試想看看你身邊的大自然中,是否存在這樣的環境:「60°C,維持特定菌群、濕度、氧氣條件,保持 60 天以上。」這正是不少生質材料所必須具備的工業堆肥分解條件,需要同時滿足這些嚴苛的要素,才有可能達到所謂的生物可分解(甚至可能只是裂成細小碎片,無法真正分解消失,進入大自然的循環生態當中)。

1440x810.003.jpeg

另一方面,這樣的人為控制環境得耗費大量的能源、空間與時間,現有的回收設施實則難以負荷,使得這些來自你我善意的再生物品,最終回收後依然無法處理,結果一樣投入焚化爐中,當成垃圾燒掉。也因此各國已採用更加嚴格的限制與標示,約束這類材料的使用。

1440x810.005.jpeg

Pexels, Flambo

另一項隱憂:爭搶糧食用地與生物棲地

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生物可分解塑膠,依賴玉米、木薯、蔗糖等作物作為原料。當製成生質塑膠有利可圖,收購價格更高時,亦可能激化與糧食用地爭地;並導致為了增加耕種面積,違法破壞原生棲地、毀林衝突的發生,同時影響人類與各地原生物種的生存權,難以達到《全球塑膠公約》所要求的永續公正轉型(Just Transition)這項前提。

1440x810.004.jpeg

Pexels, Csankovszki Tibor

混料造成材料品質不穩定,縮短物品使用壽命

不可否認,添加自然材料,確實能減少一部分石油製成的原生塑料使用。然而,在混合的過程中,當材料的本質變得複雜時,製成的產品其強度與穩定度便可能大打折扣,這也是許多人在支持這類再生商品所遭遇到的痛點:用沒多久就開始劣化崩壞。

像這類的生質塑膠,更需要全盤考量再造後的用途,否則不僅無法滿足使用者的期待,更形成需要頻繁汰換的資源浪費,並且加重廢棄物處理體系的壓力。

1440x810.007.jpeg

提供:山陽山陰、攝影:簡子鑫

原生塑料使用減量、再生塑料循環利用,以管理有限資源

在還沒發明出得以完全取代塑膠的新型態材質之前,各界的共識是「塑膠源頭減量」,以減少現有原生塑料依賴石油的生產與潛在塑膠廢棄的增長;而常見的作法包含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(如包裝、塑膠袋、餐具等)、延長塑膠使用與再造壽命循環利用再生塑料資源

1440x810.006.jpeg

提供:山陽山陰、攝影:簡子鑫

犀牛盾除了運用自身材料科學的背景,與跨國實驗室持續開發替代現有塑膠的永續材料外;現行犀牛盾的全系列手機殼已在 2017 年全面改採單一材料設計,以確保 100% 可回收性,並且研發出循環再造材料壽命延長 6 倍的 ShockSpread™ ECO 材料科技。最新的進展是,我們在 2024 推出「0 原生塑料添加、100% 由回收手機殼再生」的循環代表作 CircularNext,讓手機殼不再只是拋棄式的「一次性容器」,而是能夠用同一份原料重複再造從 iPhone 16 用到 iPhone 20 甚至 30 的循環容器。

1440x810.001.jpeg

在完全發明可自然分解,又同時兼具塑膠機能優點的材料之前,妥善進行材料循環週期的管理,是現今生產者最腳踏實地並且迫切需要的作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