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家們

重塑保護定義,從「內在」開始

7 10, 2025

閱讀時間: 8 分鐘

重塑保護定義,從「內在」開始

AirX 背後的設計故事:我們如何重新思考手機殼該保護的是什麼?

十多年前,犀牛盾率先打造高防護力的手機殼,締造出超越軍規的抗衝擊表現。我們不只滿足消費者對防護力的期待,更持續挑戰整個產業對防護標準的既有想像。

隨著科技快速演進,智慧型手機早已不只是通訊工具,從複雜的相機模組、精密的天線設計,到演算法驅動的晶片架構,都是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重要核心。當手機變得越來越精密,我們開始思考:只用「掉落高度」或「摔落次數」作為測試基準的軍規防摔,還足以作為下一個世代的手機防護標準嗎?這樣的提問,成了 AirX 誕生的契機。我們將防護的視角從外部推進到內部,正式展開探索「內傷」這個議題,想要重新定義「保護」的真正意義。

發現真正的風險:手機內傷

在長時間的手機拆解分析,我們發現一個明顯的共通點:外觀看起來沒問題的手機,內部卻早已受損。像是相機對焦異常、充電孔接觸不良、Wi-Fi 收訊變差,甚至應用程式無預警閃退。這些看似系統問題,實際上可能是內部元件在一次次衝擊中位移或微裂所造成的。這些不是手機設計錯誤,而是「保護」這件事從未真正深入內部的結果。

所以我們重新定義了挑戰:我們能不能不只保護機殼,而是保護整支手機的功能穩定?

1.1.3_1.1.3.jpg

AirX 的設計關鍵:打造一顆看不見的安全氣囊

為了解決這個看不見的風險,我們從內部開始思考。

材料團隊針對衝擊吸收結構測試了超過 100 種原型,最後研發出一種超彈性氣墊結構,靈感來自汽車安全氣囊,卻精緻地藏在一個日常手機殼中。還進一步將其與我們的 ShockSpread™ 材料科技結合,並在實驗中使用加速度感測器記錄受震的即時反應。此外,我們也追蹤了力的方向、衝擊持續時間以及微觀層面的能量傳遞:此會導致光學穩定器失準或訊號衰減。

把殼加厚,是最直覺的防護方式,但厚度終究有極限,也不是最聰明的解法。對我們來說,真正的挑戰,是如何在不增加厚度的情況下,讓保護效能再進化。我們重新設計內部結構,將氣墊與緩衝系統巧妙整合進有限的空間裡,讓衝擊能量在抵達手機之前,就被有效吸收、分散。外觀看不出來,但每一層都藏著我們對保護的重新定義。

1.1.1_1.1.1.jpg

AirX 的結構設計,不只為了美觀,更是為了功能

AirX 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其保護意圖:

1. 內部的氣囊設計並非造型,而是為了延遲衝擊傳導、爭取關鍵毫秒

2. 導震結構將衝擊分散方向、削弱衝擊能量,避免精密元件受到傷害

3. 整體剛柔並濟,能適應多角度、多強度的衝擊需求

在我們實驗室的測試中,AirX 可減少高達 81% 的內部衝擊能量傳遞,遠勝一般耐衝擊殼。

AirX-Product-Design-Story_1080x1080_KSP01.jpg

為什麼「內傷防護」比以往更重要?

現在的手機幾乎媲美筆電的效能,但內部結構卻更緊湊、元件更微小。科技越進步,保護的精密度就要跟上,所以 AirX 不是為今天的手機設計的而已,它也準備好迎接下一代的挑戰。

永續,是從保護開始

AirX 不只是更耐用,也更好被回收。

我們採用單一材質設計,降低回收障礙,同時將耐用度延伸至 30 倍,讓手機殼與手機一樣可以用得更久、換得更少。這是我們的永續信念:保護得好,手機用得久,產生的廢棄物自然也更少。

AirX-Product-Design-Story_1080x1080_KSP04.jpg

手機殼的未來,不只是更厚,而是更聰明

AirX 不只是新一代的防摔殼,它更是 RHINOSHIELD 的一場革命。

它代表著 RHINOSHIELD 對「保護」的全新價值定義:不是只有防止外觀裂痕,而是守住手機真正的價值與功能穩定。下一次當你不小心讓手機滑落,不用擔心它的外表受傷,也放心它依然如常運作。